来源:
多孔菌科(polyporaceae)真菌茯苓Poria cocos (Schw.)Wolf的干燥菌核。
历史沿革:
茯苓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。继后历代本草皆有记述。明代《本草蒙筌》云“近道亦有,云贵独佳”。清代《滇海虞衡志》载:“茯苓,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。”又载:“滇之茯苓甲于天下也”。
由此可见,云茯苓药用至少已有二千多年历史,云南是茯苓道地主产地之一,又以“姚苓”出产(在楚雄的姚安、大姚、永仁等地)的商品质量最佳,历来为“云苓”出口主产区。以个体圆滑、铁实、品质优异而享誉国内外,素有云苓、云茯苓之称。
注:李时珍诠释茯苓称:“松之灵气,扶节而生”。因此最好的茯苓要环抱松根来长的,云南盛产松树,著名的思茅松就在普洱。云南的茯苓栽培主要集中在普洱和楚雄。山野松林里面,间伐下来的松树庄就是种茯苓的地方。
药性:
性味甘、淡、平;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
功效:
利水渗湿,健脾,宁心。
资源状况:
云茯苓主要分布在云南的丽江、怒江、迪庆、大理、楚雄、曲靖、昭通等地。以滇西北地区的丽江、香格里拉、维西、福贡等地以及滇东北的宣威等分布多,产量大。
野生品主要分布于海拔700~2600m的地带,多生于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松属植物的地下根际或人工培育。
目前云南省茯苓栽培主要集中在普洱和楚雄,普洱的种植面积6万亩以上,占云南全省的2/3以上。现在市场上90%的云茯苓商品均来自家种。
产地和采收:
主产于云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河南等省区。野生者以“云苓”品质最佳;栽培者以“安苓”产量最大。
于松林中采挖将鲜茯苓堆放于不通风处,用稻草围盖,进行发汗。
商品规格:
茯苓个、茯苓皮、茯苓块、茯苓片、茯神、赤茯苓和白茯苓。
茯苓的性状鉴别:
茯苓个:
类球形或不规则块状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,有明显皱纹(发汗后水分大量析出)。体重沉于水,质坚实不易破碎。断面不平坦,颗粒性,周边淡棕色,内部白色。无臭,味淡,嚼之粘牙。
茯苓皮:
外面棕褐色,内面白色或淡棕色。体软质松略有弹性。
茯苓块:
方形或长方形,白色。
茯苓片:
块片状,白色。
赤茯苓:
方块或碎块,淡红或淡棕色(近外皮者)。
注:外侧的赤茯苓主要由棕色菌丝形成,里面的白茯苓主要以白色菌丝为主。
茯神
方块状,附有切断的茯神木(松根)。质坚实,色白。
注:真菌抱松根生长,真菌会侵入到松根里面,使其变疏松。因此,天然茯神的鉴别方法可以把茯神木刮粉或打粉,看里面是否有菌丝,而且菌丝要相对多一点。后天制作的茯神是把新鲜茯苓稍微蒸一下,然后把松根插进去。
茯苓的显微及理化鉴别:
粉末:灰白色
①水装片可见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。
②用5%KOH装片,团块溶化露出菌丝。菌丝细长弯曲,有分枝,无色或棕色。
③粉末加α-萘酚及硫酸,团块即溶解,可显橙红色至深红色。不含淀粉和草酸钙结晶。
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:
茯苓多糖:如β-茯苓聚糖(即茯苓多糖)、三萜、有机酸。
注:猪苓多糖具有直接抗肿瘤活性,但是茯苓多糖无直接抗肿瘤活性,需要转化成茯苓次聚糖,才具有抗肿瘤活性。
现代药理作用:
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作用(茯苓多糖)、利尿、对胰岛素的作用。
参考文献
1.《常用中药调剂彩色图谱》 2004.8 ISBN 7-5086-0258-7中信出版社.
2.《现代中药学大辞典》 宋立人等主编,2001年5月,人民卫生出版社.
3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—临床用药须知》2015年版,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
4.《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》2009.1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
5.《中药显微鉴别图鉴》赵中振主编,2005,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.
文字:药学部
图片:药学部
初审:于蕾
编辑:何萨楚日
校对:贾素维 张翌
复审:闫龙
终审:赵立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