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药材来源
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. A. Mey. 的干燥根和根茎。主产于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,传统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、质量最好,称吉林参。野生者名“山参”;栽培者俗称“园参”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“林下山参”,习称“籽海”。多于秋季采挖,洗净经晒干或烘干。润透,切薄片,干燥,或用时粉碎、捣碎。本品有特异香气,味微苦而甘。以切面色淡黄白,点状树脂道多者为佳。生用。
二、炮制
润透,切薄片,干燥,或用时粉碎、捣碎。人参片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。外表皮灰黄色。切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,显粉性,形成层环纹棕黄色,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性裂隙。体轻,质脆。香气特异,味微苦、甘。
三、药性
性味:甘、微苦,微温。
归经: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
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,安神益智。
五、临床应用
1.体虚欲脱,肢冷脉微
人参甘温补虚,能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为拯危救脱之要药。凡大汗、大吐、大泻、大失血或大病、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,气息微弱,汗出不止,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,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,如独参汤(《景岳全书》)。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,四肢逆冷等亡阳征象者,常与回阳救逆的附子同用,以补气固脱,回阳救逆,如参附汤(《正体类要》)。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,渴喜冷饮,舌红干燥等亡阴征象者,本品兼能生津,常与麦冬、五味子配伍,以补气养阴,敛汗固脱,如生脉散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。
2.脾虚食少,肺虚喘咳,阳痿宫冷
人参归脾经,为补脾气之要药,凡脾气虚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者,常与白术、茯苓、甘草配伍,如四君子汤(《和剂局方》)。若脾气虚弱,不能统血导致失血者,本品又能补气以摄血,常与黄芪、白术等益气健脾药同用,如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。
人参归肺经,亦长于补肺气。凡肺气虚弱,咳嗽无力,气短喘促,声低懒言,咳痰清稀,自汗脉弱者,常与黄芪、五味子、紫菀等药同用,如补肺汤(《千金方》)。
人参亦归肾经,又有益肾气、助肾阳之功。若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或喘促日久,肺肾两虚者,常配伍蛤蚧、胡桃仁等药,如人参蛤蚧散(《卫生宝鉴》)、人参胡桃汤(《济生方》)。若治肾阳虚衰,肾精亏虚,阳痿宫冷,多与鹿茸、肉苁蓉等补肾阳、益肾精之品同用。
3.气虚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
人参既能补气,又能生津。适用于气津两伤,短气,口渴者。若用治热病气津两伤,身热烦渴,口舌干燥,汗多,脉大无力者,常与石膏、知母同用,如白虎加人参汤(《伤寒论》)。至于消渴病,气阴两伤者,人参既能补益肺脾肾之气,又能生津止渴,故治消渴的方剂中亦较常用。
4.气血亏虚,久病虚羸
人参味甘,能补气以生血、养血,脾气虚衰,气虚不能生血,以致气血两虚,久病虚羸者,可与白术、当归、熟地黄等药配伍,如八珍汤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)。
5.心气不足,惊悸失眠
人参归心经,能补益心气,安神益智。适宜于心气虚弱,心悸怔忡,胸闷气短,失眠多梦,健忘等,常与黄芪、茯苓、酸枣仁等药配伍。若心脾两虚,气血不足,心悸失眠,体倦食少者,常配伍黄芪、当归、龙眼肉等补气养血安神药,如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。若心肾不交,阴亏血少,虚烦不眠,心悸健忘者,则配伍生地黄、当归、酸枣仁等滋阴养血安神之品,如天王补心丹(《摄生秘剖》)。
6.此外,人参还常与解表药、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,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正气亏虚之证,有扶正祛邪之效,如人参败毒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、新加黄龙汤(《温病条辨》)。
六、用法用量
药典用法用量
3~9g,另煎兑服;也可研粉吞服,一次2g,一日2次。
其他用法用量参考
煎汤,大剂量10~30g;亦可熬膏、泡酒、入丸、散。
七、注意事项
1.实证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。
2.湿热内盛正气不虚者禁服。
3.不宜与藜芦、五灵脂同用。
4.不宜与茶同服。
文字:药学部
初审:于蕾
编辑:何萨楚日
校对:贾素维 张翌
复审:闫龙
终审:赵立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