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药材来源
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. 的干燥根茎。主产于河南、河北,传统认为河南古怀庆府(今河南焦作所辖的温县、武陟、博爱、泌阳等县)所产者品质最佳,故有“怀山药”之称。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,切去根头,洗净,除去外皮和须根,干燥,习称“毛山药”;或除去外皮,趁鲜切厚片,干燥,称为“山药片”;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,置清水中,浸至无干心,闷透,切齐两端,用木板搓成圆柱状,晒干,打光,习称“光山药”。本品味淡,微酸。以粉性足、色白者为佳。生用或麸炒用。
二、炮制
1.山药 除去杂质,分开大小个,泡润至透,切厚片,干燥。本品为类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。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,质脆,易折断,切面类白色,富粉性。补阴,宜生用。
2.炒山药 取净山药片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微黄色,取出放凉。炒山药形如山药片,表面微黄色。健脾止泻,宜炒黄用。
3.麸炒山药 取净山药片,先将炒制容器加热,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,随即投入净山药片,迅速翻动,炒至黄色。取出,筛去麸皮,放凉。每100kg净山药片,用麸皮10~15kg。本品形如山药片,切面黄白色或微黄色,偶见焦斑,略有焦香气。麸炒山药补脾健胃,用于脾虚食少,泄泻便溏,白带过多。
4.土炒山药 取伏龙干粉,置锅内,用文火炒热,投入山药片,拌炒至表面挂土色,取出,筛去土粉,放凉。每山药100kg,用伏龙干粉30kg。土炒山药形如山药片,表面土红色,粘有土粉,略具焦香气。土炒山药能增强补脾止泻作用。
5.米炒山药 取净山药片和米,投入热锅中,用文火炒至米呈黄色,取出,筛去米,放凉,每山药片100kg,用米30kg。米炒山药形如山药片,表面微黄色或金黄色,味甜。
6.蜜麸炒山药 将蜜炙麦麸撒入热锅内(约180℃),炒至冒烟时,投入净山药片,再炒至微黄或金黄色,取出,筛去焦麸皮,放凉;或将蜜水拌麦麸,撒入锅内微火炒干,加入净山药片,炒至微黄色,取出,筛去焦麸皮,放凉。每山药片100kg,用蜜麸6kg或12kg。
三、药性
性味:甘,平。
归经:归脾、肺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
补脾养胃,生津益肺,补肾涩精。
五、临床应用
1.脾虚食少,大便溏泻,白带过多
本品甘平,能补脾气,益脾阴,又兼涩性,能止泻、止带。适用于脾气虚弱或气阴两虚,消瘦乏力,食少便溏或泄泻,及妇女带下等。唯其“气轻性缓,非堪专任”,对气虚重证,多入复方使用,用作人参、白术等的辅助药。如治脾虚食少便溏的参苓白术散(《和剂局方》)和治带下的完带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因其富含营养成分,又容易消化,可作为食品长期服用,对慢性久病或病后,虚弱羸瘦,需营养调补而脾运不健者,本品不失为一味调补佳品。
2.肺虚喘咳
本品能补肺气,兼能滋肺阴。治肺虚久咳或虚喘,可与太子参、南沙参等药同用。
3. 肾虚遗精,带下,尿频
本品能补肾气,兼能滋肾阴,并兼收涩之性。适用于肾气虚的腰膝酸软,夜尿频多或遗尿,滑精早泄,女子带下清稀及肾阴虚的形体消瘦,腰膝酸软,遗精等症,如补肾名方肾气丸(《金匮要略》)、六味地黄丸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中均配伍本品。
4. 虚热消渴
本品既补脾肺肾之气,又补脾肺肾之阴。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者,常配伍黄芪、天花粉、知母等补气养阴生津之品,如玉液汤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六、用法用量
药典用法用量:15~30g。
其他用法用量参考:
1.内服:煎汤,大剂量可用至60~250g;或入丸、散。研末吞服,每次6~10g;
2.外用:适量,捣敷。
七、注意事项
本品养阴能助湿,温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。实热邪实者慎用。
八、鉴别用药
生山药、土炒山药、麸炒山药。
山药的炮制品主要有生山药、土炒山药、麸炒山药。生山药以补肾益精,益脾肺阴为主,补阴之力较强,多用于肾虚遗精,夜尿频多,肺虚喘咳,阴虚消渴等。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,土炒能增强补脾止泻之力,多用于脾虚久泻,大便泄泻。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,益肾固精为主,能增加益气健脾补肾之力,多用于脾虚泄泻,久泻不止,尿频遗尿,梦遗精滑,白带不止等。
九、化学成分
主要含皂苷、黏液质、糖蛋白、甘露聚糖、尿囊素、山药素、胆碱、多巴胺、粗纤维、果胶、淀粉酶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。
十、药理作用
山药水煎液对脾虚动物模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,能抑制胃排空运动及肠管推进运动,拮抗离体回肠的强直性收缩,增强小肠吸收功能,帮助消化,保护胃黏膜损伤。山药水煎液、山药多糖能降血糖。山药多糖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、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。山药多糖、总黄酮和山药稀醇提取物具有抗氧化、抗衰老作用。山药中的尿囊素具有抗刺激、麻醉镇痛和消炎抑菌等作用。此外,山药有降血脂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文字:药学部
初审:于蕾
编辑:何萨楚日
校对:贾素维 张翌
复审:闫龙
终审:赵立新